科普學習——點對點 (P2P)

科普學習——點對點 (P2P)

點對點(通常縮寫為 P2P)是一種分散式網路或計算將任務或工作負載劃分到多個電腦系統(每個電腦系統充當單獨的對等點)的體系結構。 P2P 網路可用於共享任何類型的數位數據,包括加密貨幣

在 P2P 網路中,每個對等點都可以稱為一個節點,這些節點的集體工作是維持系統正常運作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節點(對等點)相對於其他節點既充當客戶端又充當伺服器。這意味著所有對等點都扮演著相同的角色,接收和廣播數位資料。

因此,P2P 網路的結構是由使用者維持的,使用者既可以提供資源,也可以使用資源。不存在中央伺服器或主機之類的東西,這使得P2P 系統與傳統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型非常不同,在傳統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型中,資料是單向分發的(從中央伺服器到客戶端) 。

P2P 系統的去中心化框架使其能夠高度抵抗網路攻擊,並且更具可擴展性。加入的用戶越多,它的彈性和可擴充性就越高。更大的P2P 網路可以實現高水準的安全性,因為不存在單點故障(這是更傳統的模型所固有的)。

點對點架構於1999 年開始流行,檔案共享系統的發布,使用者可以在不依賴中央伺服器或主機的情況下與其他人共享數位音訊檔案。此後,各種P2P網路應運而生。具有不同用例的流行範例包括BitTorrent(文件共享)、Tor(匿名通訊軟體)和比特幣(去中心化經濟系統)。

P2P 技術在區塊鏈中發揮著重要角色和加密貨幣產業。當比特幣被創建時,中本聰將其定義為「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世界各地發送和接收比特幣,而無需依賴中央伺服器或中介機構。換句話說,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和分散式的貨幣形式,由大型電腦節點網路維護。

本文来自區塊鏈科普投稿,不代表科技商業頭條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8547.html

讚! (0)
區塊鏈科普的頭像區塊鏈科普投稿者
Previous 6天前
Next 5天前

相关推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