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Binance再次成為焦點,因為其新上幣的操作和疑似老鼠倉的問題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作為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Binance的任何操作都與散戶及市場息息相關。近期社群討論了今年表現超過比特幣的項目,數據顯示,今年僅有42個代幣的表現優於比特幣,其中前15名中有11個是MEME代幣。整體來看,這些代幣大部分都能在Binance上交易,顯示出該平台在上幣方面仍然具有影響力,為用戶帶來盈利機會。
根據用戶@MustStopMurad分享的數據,在這42種代幣中,有20個是在去年或更早之前便已上線Binance的,而5個則是在2024年上線。這使得Binance的用戶能夠在價格上漲之前進行交易,從而獲得收益。去年已上線的項目,如Pendle(752%)、Arkm(1038%)、Pepe(496%)和Floki(701%),在經歷熊市後價值獲得了認可,增長幅度令人驚訝。
雖然BANANA和TON兩個項目在首次上漲時並未在Binance上架,但自上線後均實現了約30%的收益,證明了Binance的上幣效應依然強勁。今年推出的兩個新項目WIF(234%)和TURBO(38.6%)在Binance上市後也表現出色,強化了Binance對用戶提供優質項目的承諾。
在剩下的17個尚未在Binance上架的代幣中,包含4個是其他交易平台的代幣,10個則是小市值項目。Binance聯合創始人何一近期發文重申了該平台的上幣策略,並直接回應了用戶的關注。回顧何一的觀點,未來Binance是否能繼續為用戶上架優質項目,值得關注。
1、上用戶需求的項目:在過去的兩個周期中,Binance上幣在有流量的項目方面經常錯過良機。因此,Binance近期上架了一些相對分散且市值不高的MEME代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2、持久經營的項目:代幣價格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Binance,而是代幣模型、流通量及買賣盤。一些頂級團隊的高估值項目在市場波動中能夠持久運行,展示出去中心化的行業特點。
3、商業邏輯紮實的項目:Binance偏好那些具備紮實商業模型且有收入的項目,希望能與社區共同成長,並為代幣賦能。該平台鼓勵社區推薦所有符合標準的項目。
本內容來自Layer2 投稿,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與立場。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2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