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S 攻擊(拒絕服務攻擊)是一種破壞合法用戶訪問目標網絡或網站資源的方法。這種攻擊通常是通過向目標伺服器發送大量流量,導致其過載,或發送惡意請求使目標資源出現故障或完全崩潰。首例被記錄的 DoS 攻擊發生在 2000 年 2 月,由一名 15 歲的加拿大黑客發動,攻擊了亞馬遜和 eBay 的網絡伺服器。自那時以來,DoS 攻擊已被廣泛應用於破壞各行各業的目標網站。
DoS 攻擊的種類
DoS 攻擊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目的是破壞目標對網絡或資源的訪問,或者使資源完全無法被訪問。這些攻擊的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極少數情況下甚至會持續數天。這些中斷通常會對目標企業造成重大的財務損失,且幾乎沒有有效的緩解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 DoS 攻擊類型:
- 緩衝區溢出攻擊
這種攻擊依賴於向目標發送超過系統能夠處理的流量,導致系統崩潰或控制目標進程。 - ICMP 洪水攻擊
該攻擊針對目標網絡上配置錯誤的設備,迫使計算機將虛假數據包分發到每個節點,造成網絡過載。這種攻擊也被稱為「死亡之 Ping」或「Smurf 攻擊」。 - SYN 洪水攻擊
此類攻擊通過向目標伺服器發送未經完全驗證的連接請求,並持續發送請求到所有打開的端口,直到伺服器崩潰。
DoS 攻擊與 DDoS 攻擊
另一個常見的術語是 DDoS 攻擊(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它與 DoS 攻擊的區別在於,DDoS 攻擊來自多台計算機,而 DoS 攻擊來自單一來源。由於攻擊來自多個點,DDoS 攻擊更有可能成功破壞目標,並且追蹤攻擊來源變得更加困難。
DDoS 攻擊對加密貨幣的影響
儘管 DoS 攻擊通常針對大型企業的網絡伺服器,如銀行、在線零售商及政府機構,但任何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伺服器或網絡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隨著加密貨幣的興起,加密貨幣交易所也成為 DDoS 攻擊的熱門目標。例如,比特金(Bitcoin Gold)推出時便遭遇大規模 DDoS 攻擊,干擾了其網站多個小時。
不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為 DDoS 攻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即使部分節點無法通信或脫機,區塊鏈仍能繼續操作和驗證交易。當中斷的節點恢復工作時,它們會重新同步並追上由未受影響的節點提供的最新數據。
每個區塊鏈對這些攻擊的保護程度取決於網絡的節點數和哈希率。比特幣作為最早且最大的加密貨幣,具有最強的安全性和恢復能力。因此,DDoS 和其他網絡攻擊不太可能導致其崩潰。工作量證明算法確保了所有網絡數據都通過密碼學證明來保護。修改比特幣區塊鏈需要對整個結構進行逐個記錄的改變,這對於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而言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本內容來自區塊鏈科普 投稿,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與立場。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2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