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亞洲區塊鏈高峰會(Asia Blockchain Summit,ABS)上,於昨日(6日)舉辦了「加密之島:台灣虛擬資產的監理遠景和最新實踐」研討會。此次研討會邀請了立委葛如鈞、幣託執行長鄭光泰、遠東商銀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戴松志、台灣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ARDF)董事長王怡心等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台灣在加密產業發展的可能性與未來方向。
各國加密產業監管策略比較
葛如鈞在會議中介紹了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東地區的加密產業監管策略,並與台灣進行了比較。例如,新加坡致力於審查並設計完善的機制;日本則透過牌照制度來保護消費者;而杜拜和阿聯酋則設立專門的數位虛擬資產管理區來進行產業監管。台灣則主要透過納管VASP(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業者,設立公會並依賴業者自律來建立聯防機制,同時政府也在積極考量如何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找到平衡點。
加密產業面臨的挑戰
加密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除了監管不明確外,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王怡心指出,雖然對新興科技持樂觀態度,但全球尚未建立統一的加密貨幣會計制度,台灣需要在現有會計原則下,適應這一新興產業的需求。她強調會計的核心在於公平交易與誠信,並提到業界自律的重要性,鼓勵業界提出有效的KYC(了解你的客戶)方法,並希望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形成健康的生態系。
戴松志則從傳統銀行的角度出發,指出加密貨幣與銀行業務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銀行尚未完全了解的地方。他以台灣銀行在東歐展業為例,說明了市場了解不足可能帶來的挑戰。

鄭光泰,台灣虛擬通貨公會理事長兼幣託交易所執行長,強調交易所不僅僅是交易平台,更是一種基礎建設,能夠提升各類資產交換的價值和效率。他提到某些交易所專注於特定市場,例如台灣的一家交易所XREX專門服務於印度和台商之間的交易需求,未來這類應用將會越來越多樣化。
台灣是否應設立加密貨幣專法?
加密貨幣相關議題在台灣立法院已經引發多次討論。隨著全球加密貨幣產業的成熟,這一議題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葛如鈞認為,目前尚未達到設立專法的最佳時機,他提出三個關鍵條件:
- 管理工具與技術準備:專法需要有效的工具與技術支持,執法單位必須具備分析和管理加密貨幣的技術,例如追蹤工具和分析軟體,才能有效執行法規。
- 公正的管理態度:專法的執行需要正確且公正的態度。如果執法者對加密貨幣產業存在誤解或偏見,專法可能變成惡法,因此必須確保執法者具有足夠的教育和理解。
- 法令的彈性與適應性:加密貨幣產業變化迅速,立法過程需要時間,而法令的修正也相當繁複。因此,專法的制定需考慮法令的彈性和適應性,使其能隨著時間和環境變化而調整,確保持久有效。
葛如鈞表示,專法的設立應在這三項條件成熟後進行。台灣目前可能尚未具備這些條件,但隨著條件的逐步成熟,專法的設立將變得更加可行。
台灣的Web3產業潛力與未來展望
戴松志最後強調,加密貨幣的潛力無窮,未來可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相信,加密貨幣的資產管理中心相較於傳統資產管理中心具有更大潛力,台灣的加密貨幣產業有能力進入全球市場。王怡心也持正向態度,回憶起20年前她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時提到的比特幣,笑著說如果當時購買比特幣,現在情況可能會不同。

本內容來自政策 投稿,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與立場。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1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