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幣經過幾個月來的反覆震盪,八月會迎來轉折嗎?本文源自Digital Asset Research所著文章,由BlockBeats整理、編譯。
重要時間範圍和市場週期
Digital Asset Research透過詳細的時間範圍、價格範圍等多方面的資料,展示了8月6日至12日可能出現重大事件或新聞的高概率。文中還將當前市場週期與之前的週期進行對比,指出市場趨勢變化的時間規律,並結合月度和周度圖表分析,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這是我已經公開討論了一段時間的事情,但今天我想再次確認,證據顯示8月6日至12日期間,BTC和更廣泛的加密貨幣市場可能會出現非常顯著的趨勢和情緒變化。
市場週期的證據
幾個月前,我在影片展望中首次提到了這個時間段,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今天,我將展示基於時間範圍、價格範圍和時間角度逐步建立的所有證據。我認為你會看到在這個時間視窗內發生重大事件或新聞的概率很高。
我們將從月線圖開始,一直到日線圖,以展示我們看到的多重因素的匯聚。
月線圖的分析
月線圖是我們上週重點關注的內容,但為了進一步證明我們處於相同的週期,我們還加入了前幾次頂部的月份。如你所見,之前的兩個週期與當前週期幾乎相同。從主要高點算起的33個月和從主要低點算起的20個月,都將我們置於從7月到9月的這一時間段,這是大幅上漲前的最後低點。

現在我們知道時間站在我們這邊,但很多人認為這個週期不同,因為價格快速達到歷史新高。不過讓我們把當前週期與之前的週期在月線圖上做個比較。
週線圖的分析
證據相當令人震驚。如你所見,除了2012年以外,前兩個週期中價格從熊市低點上漲了剛剛超過200%,正好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間段。你可以看到,這次並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時間和價格正處於它們應在的位置,既沒有像那些評論員所說的那樣過度延伸,也沒有超出預期。

接下來我們看周線圖,還有更多內容要討論。首先,我們發現這個週期中每30周都會有一次主要趨勢的變化。但有趣的是,這30周的週期正好介於一個主要低點和主要高點之間,同時出現。
我將在接下來的幾張圖表中解釋原因,但現在來看,下一個30周的週期正好在8月12日那一週。這三個30周的週期加起來,總共從熊市低點算起是90周。

此外,再把周線圖放大一些。我注意到,從2017年的高點到2021年的第一個顯著高點是174周。8月12日將是從2021年4月那個顯著高點起的174周,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重要的高點。因此,我們正接近兩個重要拐點之間的相同時間段,即2017年的高點和2021年4月的高點。

市場處於不同階段
現在,根據我們的證據,這個市場處於不同的階段,在我看來,拐點更有可能以主要低點而不是主要高點的形式出現。但正如我一直所說,在這些週期中,我們往往會在這個時間視窗同時看到一個主要高點和低點。
下圖顯示了每個週期中的這個特定時期,以及本週期去年此時的情況。如你所見,幾乎總是在8月份有一個急劇的上漲,然後迅速下跌,跌幅可以達到20-50%。去年與另外三張圖表不同,因為它僅處於週期的第二年,但它展示了這種型別的走勢在8月份發生的季節性特徵。

它還顯示了在這個週期中,市場在30周的拐點附近出現了顯著的高點和低點,時間視窗相對緊湊。
時間角度的分析
現在讓我們從時間角度來看。簡單來說,時間角度是指從一個顯著的高點或低點開始計算30個日曆日,並尋找趨勢變化。你只需從30開始,依次累加30, 60, 90, 120, 150, 180等,並在這些時間點尋找趨勢變化。時間點越集中,那一天或那一週的重要性就越高。
正如下面的圖表所示,所有這些時間測量都落在一個時間角度的視窗中。在這個週期中,我們有幾個主要的高點和低點都指向8月的第二週是一個主要的匯聚期。

時間範圍的角度
最後,從時間範圍的角度來看,市場在這個週期中一直遵循150天的週期規律:155天上漲和150天盤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時間的平衡不應出現失衡。也就是說,市場下跌的天數不應多於上漲的天數。在牛市中,市場上漲的時間通常會比下跌的時間更長,正如下面的圖表所示。如果市場下跌的天數超過之前的150天,並且出現新的低點,這將不是一個好的預兆。

綜合考慮的結論
最後,綜合考慮價格範圍、時間範圍、時間角度和季節性因素,我們正接近一個很可能成為BTC觸發點的8月中期視窗。如果這些證據還不夠充分,請注意BTC圖表的起始日期是8月19日。我不會過多討論這個問題,但出生日期是重要的,而8月通常是主要牛市開始的月份。
這就是我在這裡保持謹慎,並等待這個視窗結束後再採取更積極行動的原因。我們是否會看到ETH ETF最終開始交易,隨後出現像BTC ETF那樣的快速下跌?
或者我們是否會看到更多政治頭條引發選舉的不確定性?我不完全確定會是什麼,但這絕對是一個值得關注並保持耐心的時期。
本內容來自DEFI 投稿,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與立場。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1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