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Solana Actions和Blinks在加密社群中引發了廣泛討論。許多人稱讚這些技術為「創新進步」和「大規模應用催化劑」,但在我看來,Blinks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創新,談論其對大規模應用的影響也為時過早。然而,這次的探索無疑強化了Solana作為新一代消費級應用區塊鏈的市場印象,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我的看法。
技術視角:Solana Actions和Blinks的本質
從技術層面來看,Solana Actions和Blinks是一組便於開發者整合應用的開發工具。Actions可以視為一種開發適配標準,這個標準是一種後端框架,定義了用戶在App環境下如何透過一個統一的URL介面來觸發鏈上交易,包括資產轉移、NFT互動、投票、質押和打賞等操作。另一方面,Blinks則是一種前端整合技術,允許將一組包含交易意圖的複雜執行參數整合到一個URL中,並且能銜接其他web3錢包,幫助開發者快速將Actions交互方法以可視化的流程和體驗展現在使用者眼前。
具體而言,Actions會把使用者觸發交易所需的關鍵資訊(例如接收地址、交易指令等基礎參數元資料)整合到一個標準化的URL中,使用者可以在其他App環境下直接和URL交互,進而觸發一個流程來建構、簽署並提交一個鏈上交易。
技術與市場:互動體驗的提升
乍一看,這只是一種普通的將URL連結轉化成可簽署交易的開發工具和服務。這與之前Sui Network上的zkSend讓用戶像發電子郵件一樣接收加密貨幣,以及TON Blockchain上的mini app讓用戶在聊天介面內直接發起交互指令等技術屬於同一類交互體驗優化。這些技術的重心並非在於技術本身,而是在於有多少開發者基於該互動方式推出應用,有多少用戶接受此種互動方式,這些可以歸類到「互動抽象」範疇,目標是提升用戶進入區塊鏈環境的參與門檻和體驗。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挑戰重重。例如:在推特中直接植入可互動的連結進行支付,確實能帶來一定的體驗升級,但行動端和桌面端的適配問題、使用者點擊連結的認知與信任問題、連結背後的安全風險等,都是影響該互動方式短期內深度應用的根本問題。因此,我認為Blinks能為Solana帶來的影響,還需要像Solana Pay那樣的應用場景能被多少平台和使用者接受,尚缺乏一個「剛性」的驅動因素。試想,用戶在Telegram用Bot是為了更快的搶籌,而用戶用Blinks的動力會是什麼呢?投票、小遊戲、打賞等顯然都不是強而有力的驅動場景。
市場定位與未來展望
雖然單獨看Blinks並不值得過度宣揚,但結合最近Solana宣稱的2.0升級、Firedancer多樣化客戶端的探索,以及Solana結合Paypal推進的Pay應用落地等因素,可以看出,Solana和TON的策略定位有所趨同,無非是更趨向助力區塊鏈的大規模落地應用,更趨向web2市場和web3技術框架的整合。
Firedancer作為一種新客戶端,目標是解決Solana區塊鏈存在的不可靠(宕機)問題,用創新性的多進程軟硬體調配方式,讓Solana成為性能更高、平行性更好、資源消耗更低的新一代消費級區塊鏈。
總之,願景能不能實現還有待觀察,但Solana在被詬病的土狗鏈之外,也總能在某個時間節點交出一些進展性的答案卷。今天的Blinks,明天的xxxx,Solana生態始終在進展,這才是Blinks等傳遞給市場的真正訊號。
本內容來自加密新聞 投稿,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與立場。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kejixun.com/13665.html